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走进商务厅 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民生保障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5-17
                                             

                              图为在拉萨市达孜区金叶敬老院安度晚年的老人。本报记者 旦增 摄

 “村里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车,孩子们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今年79岁的普巴老人住在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说起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变化,普巴老人很是感慨。

 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民生阳光”普照高原大地,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从身无分文到“收入过万”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2020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4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增长12.7%。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更趋多元,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在拉萨市万达广场某书店,市民阿旺措姆刚刚为女儿购买了价值不菲的绘本。“现在条件好了,能够为孩子投入更多。”阿旺措姆说。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区农牧民群众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消费蔬菜提高23公斤,衣着消费增加584元,交通和通讯支出增加近一倍,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0.9%,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67.6%。

 从最初以拉萨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市区北京中路商圈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神力时代广场、万达广场、藏游坛城等商圈百花齐放,拉萨消费市场已迸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我区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各类专业市场,涵盖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多个门类,初步构建起了包括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

 从无房可住到“宜居优居”

 资料显示,和平解放前的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农奴的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和平解放后,为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今年76岁的果木桑居住在拉萨市绕赛社区热嘎麦大院。从四处漏风的土房子,到简陋狭窄的出租房,再到如今一家人拥有各自的居住空间,果木桑老人说:“小康生活的样子,在我家不断改变的居住环境里,描画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好。”

 “这些年,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样的小康日子,让我们越活越年轻。”跳着锅庄,果木桑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城乡住房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5平方米。

 从“没学上”到“上好学”

 在日喀则齐鲁小学,铃声响起,老师走上讲台,打开身后悬挂的白色显示板,屏幕上活灵活现的小鸭子和小公鸡让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

 “‘智慧’教学让孩子们的眼界更宽,学习、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样的场景,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日喀则齐鲁小学校长拉琼说。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广大农奴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平解放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951年,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昌都小学开学。1958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建立,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建立,西藏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如今,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了以区内为主、区外为辅、区内外相结合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从“缺医少药”到“健康西藏”

 “这里离我家近,医院的各项设施很齐全,医生的服务也很贴心。”带着8个月的宝宝到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打疫苗的市民益西卓玛说。

 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于2020年10月1日投入试运行,填补了我区没有省区级妇女儿童专科医疗机构的空白。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的建设,也是和平解放70年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300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

 如今,健康西藏全面开启。

 家住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的卓玛老人患有关节炎,犯病时走路都很困难。“过去,身体不舒服时,必须去医院找医生。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服务,帮我诊治,真是方便多了。”

 我区从2017年起开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以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会定期上门服务,签约对象可享受13项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为居民足不出户就医提供便利。

 数据显示,我区三甲医院增加到11家,400多种较大疾病区内能治疗,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得到了历史性消除。

 从“会说话的工具”到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黑暗的旧社会,要给农奴主干活、放牧,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要交土地税、人头税、牲畜税,还动不动就挨鞭子。”80多岁的巴桑确巴回忆道。

 在旧西藏,农奴辛辛苦苦劳动,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和平解放后,人们从昔日“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有家、有业、有尊严的自由公民,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坚定地迈步走上了他们的幸福之路。

 在那曲市申扎县博翔时代广场,一家名为“嘎亚卓”的服装店里,格桑次仁正忙着招呼客人。“多亏了自治区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的各项补贴扶持政策,为我们减轻了房租水电等负担。很幸运,我们出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最好的时代。”格桑次仁怀揣着梦想,毕业后返回家乡开了服装店,主营藏式服装服饰,收入非常可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区党委、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从支持企业就业、鼓励基层就业、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区外就业等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奠定了基础。2020年,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努力奔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民生不断改善的幸福画卷还将继续书写……